神话传说一直以来都深深吸引着人们,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从上古时期开始,人类就对自然界中诸如风雨雷电等神秘的现象产生了各种幻想,并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去诠释这些无法理解的自然力量。提到上古神话,你会首先想到哪个故事呢?是女娲补天,还是大禹治水,抑或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?
无论是女娲补天,还是大禹治水,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——那就是上古大洪水的故事。网上有种说法,认为共工和颛顼因争夺天帝之位而展开激烈的斗争,最终共工战败,一怒之下撞倒了支撑天的北方大柱,导致了天塌地陷的灾难。于是,女娲修补破碎的天空,接着大禹便开始治理因地陷引发的大洪水。
《淮南子》曾描写过那场大洪水的恐怖景象:“往古之时,四极废,九州岛岛裂,天不兼覆,地不周载,火蛐炎而不灭,水浩洋而不息。”这场灾难的确惊心动魄。然而,众所周知,大禹治水的故事被广泛传颂,但在大禹之前,其实还有一位大神——鲧,曾尝试治理洪水。可惜的是,鲧未能成功,最终被帝尧所诛。那么,为什么帝尧要惩罚鲧呢?原来,在治理洪水时,鲧用了一个关键物品——“息壤”,这成了他失败的根源。那么,究竟“息壤”是什么?为何它会引发帝尧的愤怒呢?
《山海经》提到:“洪水滔天,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。”郭璞的注解解释道,息壤指的是“土自长息无限”。简而言之,息壤是一种神奇的土壤,可以自行生长。这里的“息”指的是生气、生命的气息,象征着生命力的延续。叶舒宪认为,息壤的传说与古代的生命观和灵魂观有着紧密的联系。也就是说,息壤并非普通的土壤,它具有生命,且能够自我生长。
展开全文
这让人不禁联想到“女娲造人”的故事。传说中,女娲来到河边,取黄土与水混合,捏出一个个泥人,将其放在地上,泥人便立即变成了人。因为速度太慢,女娲便从崖壁上拔下枯藤,放入泥浆中,再把藤条甩在地上,立即就造出了大量的人类。这个故事也印证了息壤在上古神话中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土壤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神话中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。这让我们不禁好奇,究竟上古时期是否真的发生过如此浩大的洪水?大禹治水究竟是纯粹的神话,还是历史中的真实事件呢?围绕“息壤”究竟为何物,历史上展开了不少研究。明代著名学者杨慎,便是其中一位重要的研究者。某次在送别友人时,恰逢大洪水,他写下了“竟陵南去楚江深,云梦西连夏泽阴。息壤万家经岁潦,洪波千顷寄秋霖”的诗句。
杨慎认为,所谓“鲧窃帝之息壤”,是指一种可以生息的土地,可能就是能耕作的土地。他解释说,“息壤”应是用于农业耕作的土壤。鲧治水时,采用的是用土壤阻塞洪水的方式,而不是通过疏通水道的方法。因为用土壤堵塞洪水导致土地减少,帝尧自然会因而震怒。而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,是他采用了疏通河道的办法,将洪水引导出去,因此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结局。
此外,关于息壤的解释还有不同的观点。明代学者曹胤儒指出,江阴地势低洼,水流汇集的地方,沙滩可能就是所谓的“息壤”。而柳宗元在《永州龙兴寺息壤记》中则认为,息壤是地面局部隆起的现象,源自地壳运动的变化。不同的学者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,至今关于息壤的确切含义仍没有定论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